首页 快讯 > 正文

环球信息:北京日报评论:以营商环境“加法”促市场活力“乘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北京市场主体特点和发展规律,对症下药、按需扶持,用足政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服务的“加法”方能最大限度促进市场活力的“乘法”。精益求精地做好服务,持之以恒地完善制度,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相信北京、选择北京、扎根北京,我们脚下这方热土一定曙光升腾,激荡起更富生机的大城气象。

新春伊始,各地掀起复工复产热潮,并不约而同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有力抓手。北京着眼自身特点,发布了《清理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从审批、监管、服务等多个环节提出了小切口、务实效的51项改革任务。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一季度是全年工作的起步之季,抓紧冲起来忙起来,才能为后续发展争取更多主动。随着全国整体疫情进入低流行水平,我们有条件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同时也要看到,提振经济有多种政策选择,但落脚点无一不聚焦于市场主体。它们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扭住这一“牛鼻子”发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将事半功倍。助力市场主体结出更多硕果,政府部门首先要勤耕营商环境。将此作为新年破题之举,既是一种契合经济规律的政策选择,也是一条历经多年实践而积累下的重要经验。

北京作为首都,作为经济体量巨大的超大型城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紧迫感更强。这也是由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决定的,即消费主导经济增长,且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双轮驱动转变;高新优势愈发突出,产业正在经历“换核、强芯、赋智、融合”的变革。与之相应,北京的236万户市场主体中,服务业企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占比较大,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相较于传统企业,这些企业有着独特的发展路径,对营商环境的敏感度更高、依赖性更强。比如,一些科创企业在孕育期可能仅需几台电脑和几个实验室,一旦工艺稳定、产品成熟,则进入快速成长期,对资金、设备、厂房、人才等方面的需求瞬间大增。政府部门能否及时为其提供贷款融资、上市辅导、税收优惠等服务就尤为重要。以优质营商环境为这些生力军排忧解难,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诚如经济学者所言,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不仅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趋于上升,而且一个以市场主体为重心、围着市场主体而转的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格局也在趋于形成。过去这些年,北京在服务市场主体方面用功发力,特别是抗疫三年间,政府部门始终立足“急难愁盼”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努力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但平心而论,在疫情的巨大不确定性下,市场主体遭受的不是简单的“皮外伤”,复工达产、恢复元气也不会一蹴而就。从微观上看,一些中小微企业可能需要时间再度爬起,调整或重建生产计划;从宏观上看,一条产业链需要打通上下游所有节点,才能环环紧扣、处处畅通地高速运转起来。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北京市场主体特点和发展规律,对症下药、按需扶持,用足政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服务的“加法”方能最大限度促进市场活力的“乘法”。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举措不是“救急”,更要治本。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主要体现为“提效”和“让利”,前者通过减少对市场主体的干预而提高其经营效率;后者则更多是通过差别化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增利。然而,这两方面终究是有“天花板”的。现代经济是预期经济,对于很多市场主体来说,“让利”固然有吸引力,但最根本的关切,还是指向对政府的信心和对市场的信任。信心信任何来?有人将其归纳为对营商环境的“三可”——“可把握”,规则清晰明了,让人一看便知;“可依赖”,只要依规办事,就能心无旁骛;“可预期”,新官要理旧账,换届不搞翻转。这样一种统一开放、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营商环境,本质上依赖于制度建设的完善。以此对照,各方都需要进一步查缺补漏,推动制度建设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并以此再一次向全社会释放出清晰信号:对于全面有效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利、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决心坚定不移。

平均每天诞生企业676户,新增上市公司61家、累计780家,独角兽企业102家、潜力独角兽企业143家……一组组数据,勾勒着京华大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画面。优化营商环境,是首都经济社会快速“热启动”、争取“开门红”的应时之举,更是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走在前列的必然选择。精益求精地做好服务,持之以恒地完善制度,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相信北京、选择北京、扎根北京,我们脚下这方热土一定曙光升腾,激荡起更富生机的大城气象。

标签: 营商环境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