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2021年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和兼并重组工作将加速推进
日前,国新办就银行业保险业2020年改革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在谈及中小银行的发展方向时表示,中小银行必须要有抗拒盲目做大诱惑的能力,扎根在当地,做小、做细、做实。
在我国,中小银行不仅是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扎根基层,天生具有普惠性质,在服务基层居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两年来,中小银行的改革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多位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2021年,中小银行将坚守区域定位,进一步回归本源、扎根基层、服务当地,使银行经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同时,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和兼并重组工作也将加速推进。
扎根基层服务当地
目前,我国中小银行数量为4000多家,总资产规模接近80万亿元,占到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近三分之一。
近年来,中小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实现快速扩张,但随着经济步入下行周期以及监管收紧,此前激进扩张累积的风险逐渐浮出水面。
业内专家直言,对区域性中小银行而言,聚焦小微企业、“三农”以及个人金融服务,满足当地企业和居民的金融需求,才是其设立的初衷,也是中小银行的优势所在。可以预见,2021年中小银行改革将步入更广、更深的层次。
“中小银行拥有的最大优势就是长期耕耘于地方的属地优势。如何凭借这种服务优势,设计更加灵活的贷款条件和维系稳固的客户关系,最终转化为客群优势,是值得中小银行认真思考的问题。过去十年,不少中小银行采取激进的跨区域扩张策略,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条成功之道。”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表示。
“中小银行多年扎根地方的经营为其带来了服务的针对性,这些有针对性的服务正是当地中小微企业所急需的。”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副主任陶金表示,中小银行需要通过开发更多新产品和服务,增强客户黏性和经营的可持续性。
资本补充渠道进一步拓宽
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问题一直是制约其服务能力的因素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持续探索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改革,加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力度。
近日,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结合国内外实践,设计完善了转股型资本债券相关制度,并已批复浙江稠州银行、宁波通商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转股型资本债券。2021年1月20日,宁波通商银行成功发行首单转股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共5亿元,票面利率4.80%,全场认购倍数2.1倍。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转股型资本债券的推出,能够有效缓解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来源单一的问题。他表示,这次监管部门创新推出的转股型资本债券,是一种含权的资本补充工具。按照相关规定,转股型资本债券计入其他一级资本,有助于提高中小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转股型资本债券是对现有资本补充工具的完善和补充。”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分析称,“虽然对于发行人而言,转股型和减记型资本债券都可以计入其他一级资本,区别不大,但对于投资者而言,二者确实有差异。转股型资本债券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更大,可以满足不同投资人的需要,激发一些投资人的配置意愿,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
从国际实践看,转股型资本债券具有转股的保护功能,有利于加强投资者保护,受到投资者的普遍认可,已得到广泛应用。
丁安华预计,随着监管日益完善和进一步严格,发展较好的中小银行可以通过资本补充进一步改进公司治理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在补充资本的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机制,从而形成健康可持续的经营发展模式。
“抱团取暖”加速推进
2020年以来,中小银行出现合并重组等抱团取暖的现象。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共出现7起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案例,其中两起为城商行、5起为农商行及农信机构,共涉及近30家银行机构。
在业内专家看来,抱团取暖、合并重组的趋势将在2021年继续。兼并重组有利于提高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银行资金少和规模小的问题。
“中小银行在面临激烈竞争时,需要开拓创新业务和缝隙业务,形成本行特色业务或产品,但同时,对应的风控也不可或缺。事实证明,部分中小银行注重深度应用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对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它们的不良率往往也是相对较低的。”陶金表示。
专家同时提醒,中小银行的兼并重组往往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政府通常既充当监管角色又是大股东,对并购价格、交易方式有重大影响,可能导致兼并重组偏离市场化的原则。
“在中小银行合并重组过程中,首先要厘清股权结构,核实股东身份和出资金额,杜绝大股东通过隐性关联交易向自身输送利益,冲击中小银行机构的合规管理。兼并重组与银行治理要同步完善,严格按照监管部门对公司治理的相关要求,及时清理不合格股东,健全‘董监高’制度,形成完整高效的公司治理和经营体系。”丁安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