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王军:经济主体预期转弱须高度关注

随着新一轮疫情在国内多点散发,特别是集中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国内疫情防控压力急剧增加,对经济的滞后影响将逐渐显现,这种影响分别通过供需两端及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等多个渠道得以体现,笔者认为,已经成为左右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本轮疫情是202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对消费和投资乃至进出口的影响和冲击巨大,且已经横跨一季度和二季度,不仅包括了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而且波及到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和城市。

从需求端分析,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极大地影响了数量众多的城市居民正常的出行和生活秩序,抑制了交通、餐饮、零售、旅游、文化娱乐、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等服务行业消费需求的释放。据野村证券预计,粗略估计涉及到的人口至少在3.7亿人左右,人口占比26%,GDP占比大致在40%左右。这不仅意味着二季度消费增速严重受阻,还意味着由于劳动力流动受限,也将影响投资及进出口,进而拖累经济复苏。

此外,疫情的中长期影响,即部分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更需要特别关注。人民银行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以来选择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持续大幅增长。除了居民被迫削减开支、增加储蓄,用于防疫的巨额财政支出可能会挤占政府用于其他建设项目的投资。同时,疫情防控使跨境旅行变得更加困难,也会影响外国直接投资。这些不确定性显然对投资也是非常不利的。

在供给端,物流、人流的诸多限制措施也显著冲击了生产。全国有近20个省份相继在3月中旬后出台了停工停产政策。城市内部及城市间大范围、长时间交通物流的封锁和限制,既影响了劳动力的正常流动,也影响了原材料的流通,造成第二产业劳动力供给的不足和生产的间歇性停顿。同时,人口流动的限制和隔离政策也广泛影响了第三产业的活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3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48.7%,跌至景气区间之下,较上月回落2.5个百分点。陆运方面,干线运力缩减、中转受阻,对公铁运输和电商物流冲击较大,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快递业业务量指数都在回落。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自3月以来也出现显著下滑。

面对持续的需求收缩和内外部供给冲击,市场主体的预期转弱愈发明显,恐将成为常态,从而进一步抑制短期内消费和投资的反弹,抑制供需两端的改善,并有自我实现和自我强化的可能。当前,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转弱应高度关注:

第一,企业对未来预期谨慎,投融资意愿不足。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中小企业更面临着上游原材料价格高涨使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以及需求快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中国1.5亿个市场主体都面临严峻考验,小微企业和接近一个亿的个体工商户生存环境尤其艰难。

第二,投资者持股信心严重不足,金融市场超预期下跌。A股深度调整背后有其深层次原因,除市场预期转弱、信心不足、长期估值走低之外,也不排除部分投资者特别是境外投资者是出于政治因素而恶意做空,叠加中美金融监管摩擦、国内紧缩性产业政策调整超预期等,加剧了金融市场悲观预期。

第三,城镇青年失业率较高,严重打击了年轻人的信心。就业仍然是今年最为棘手的问题,特别是总人口中青年(16~24岁群组,20~24岁群组)的就业压力增大,创业对就业的带动能力趋弱,劳动力市场面临多重失衡和供需错配的压力。

笔者认为,一季度严格的疫情防控及其外溢效应严重冲击了供需两端,其影响可能延续至二季度,整个上半年恐将都处于探底和筑底过程中,这使得实现今年5.5%的预期经济发展目标代价极大、成本极高、不确定性极强,需要的政策灵活性和力度将超过2020年。较为乐观的预期,在强有力政策的支持之下,经济探底或将在二季度出现,在三季度出现一个明显回升。如果政策力度不够或防疫政策不作灵活调整,上半年GDP增速有很大可能跌破5%。(王军,中宏观察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标签: 疫情防控政策 经济增长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