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全球今头条!王好凤:期待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真抓必修


(相关资料图)

显而易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上升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难点和痛点。5月11日,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表明国家层面对这一社会性难题已给予高度关切。既然有计划,就要有行动,更要有成效;公众自然也会有所期待,希望相关各部门今后就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做到真抓必修。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10-19岁的年轻人超过12亿,预估有13%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则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21年8月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也显示,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这些数字无疑是惊人的,或许我们身边某一个孩子就是其中之一。

笔者注意到,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曾在2017年1月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被视为我国出台的首个心理健康领域宏观指导性文件。而针对青少年则有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于2019年底印发的 《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从此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据了解,日前印发的《行动计划》则被列入《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另外,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7月还印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面对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成为必然。

由于面向中小学校,由教育部牵头更具针对性、指导性。教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部门意见并组织专家论证,有的放矢、慎重决策。与以往的政策文件不同,本次《行动计划》的研制更加务实更加具体。以往的行动规划通常也会提出工作目标,遗憾的是人们往往看不到最终落实情况,有“烂尾”之嫌。在工作目标上,本次《行动计划》进行了量化,比如到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到60%。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表示,上述两个目标的确定,充分参照当下工作现状,充分考虑了在更加有力工作措施下的前景,“据测算,两个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在基本原则上,《行动计划》提出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健康第一、坚持提升能力、坚持系统治理。在笔者看来,一份由教育部主导的政策文件能够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原则是可贵的。在应试教育并未有太大改观的今天,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具人性化,是令人称道的。《行动计划》要求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解决学生成才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心理健康工作质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这是大部分中小学校需要反思且去落实的一个特殊问题!

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行动计划》指出中小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而对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做出了不同要求。无论是规定学时,还是设置学分,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从托幼机构到中小学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必修课”。这也是笔者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真抓必修的关键所在。

此前各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大多各有侧重各有所指。本次《行动计划》则全面涵盖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建强心理人才队伍” “支持心理健康科研”“优化社会心理服务”“营造健康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后几项措施为其他文件所未曾涉及。由此看来,《行动计划》可谓全方位、全过程、多渠道、多形式助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后疫情时代,在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还有待加强的今天,这个专项行动计划的推出恰逢其时,如果做到真抓实干,必将为推进医校协同和家校沟通,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发挥预期作用。(作者:《家庭周报》副社长 王好凤)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