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精准施策 助力经济恢复疫前运行轨道


(资料图)

中宏网北京5月23日电(记者 王镜榕)2023年4月,随着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经济运行延续恢复向好态势。但是,正如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经济内生修复动能仍不足,恢复和扩大需求才是关键,同时面对外部需求回落、内部需求恢复不足的挑战,未来稳经济措施仍需保驾护航,助力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把脉经济恢复势头下的潜在风险

“总的来看四月份的统计数据延续之前经济恢复的势头,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进一步的观察。”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高级研究员何青告诉记者,四月份的统计数据可以被归结于以下几点:一是供给方面持续恢复,综合PMI指数仍位于荣枯线之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创下去年10月以来的新高达到5.6%。二是需求方面反弹幅度进一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大幅增长18.4%;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增速保持在4.7%;货物出口20265亿元,同比增长16.8%;三是价格指数出现回落,4月CPI同比上涨仅0.1%,环比出现下降0.1%;PPI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5%。五是就业形势有所改善,青年失业率仍较高。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青年失业率高达20.4%。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供给需求双双扩张,说明在疫情管控措施结束后我国经济之前被限制的活力得以充分释放,叠加近期宏观刺激政策不断发力,有力的促进了经济恢复增长。但与产量扩张相悖的情况是价格指数出现了回落甚至是负增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杨海龙告诉记者,从逻辑上看量涨价跌对应的是供给增长快于需求恢复的情况。这并非近期网络传言的“通缩情况”,在通缩情况下对应的是需求和供给处于收缩并且需求下降快于供给下降导致的物价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降的情况。因此更为合理的解读应为我国经济处于供给恢复快于需求恢复的状态,对应经济周期中的复苏阶段。由于过去疫情防控措施主要对需求端造成限制,而供给端一直有对应措施在保障生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供给端的修复已经开始放缓,制造业PPI已经跌落荣枯线,与需求更紧密相关的非制造业还处于荣枯线上方。”杨海龙说,同时需求端还处于大幅回弹的状态,这说明供给的恢复已经暂时地领先于需求。展望未来几个月度,我们应该能观察到需求继续大幅扩张同时供给进入回调的状态从而带动物价指数恢复,恢复到缓和通胀的阶段。

创新型供给与需求端有效调控护航未来

“对于就业问题,总的来看今年的就业形势保持了基本稳定,就业的主体人群,即25-59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仅为4.2%。”杨海龙告诉记者,“更严峻的问题在于16-24岁青年人的失业情况,由于每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屡创新高,对经济吸纳新就业人口的能力不断提出挑战。但随着需求端的大幅回升,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将有能力吸纳更多就业人口,有望短期内缓解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杨海龙强调。

“前四个月的中国经济,既有‘强现实’的亮点,也有‘弱现实’的隐忧,更有‘预期强弱兼备’的分歧与不确定性。未来这种分化的格局大概率还将继续朝着‘极化’的方向演绎,宏观数据强弱分化、有喜有忧的状态将贯穿全年乃至更长时间。”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如制造业趋弱、服务业偏强。4月制造业PMI环比下滑2.7个百分点至49.2%,重新跌回收缩区间;但财新服务业PMI较前月的57.8下降1.4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企业信心度相比历史数据仍属强劲。再比如:消费仍在缓慢恢复的路上,旅游、餐饮、零售、文娱等行业较前三年均有明显的“量”的修复,但“价”的修复还比较滞后,楼市的修复也有一波三折的迹象。这种结构性复苏无论是对政策还是市场都构成了极大挑战。

“展望未来经济形势,短期来看我国经济量涨价跌的态势仍将维持一段时间,随着需求恢复逐渐与供给增长匹配,物价指数会逐步恢复上行。”何青表示,短期需求的持续增长也将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使得高企的青年失业率得以缓和。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内生增长动力,高质量创新型供给的增加和宏观经济政策对需求端的有效调控都将使得我国经济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经济运行轨道,保持中高速增长水平。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