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年内沪市已有14家公司被强制退市!背后什么信号?-全球新视野

常态化退市机制见成效。


(相关资料图)

本周,退市未来、退市中昌、退市辅仁、退市运盛等4家财务类退市公司的十五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结束,正式从上交所摘牌退市。

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退市制度也在同步优化。近些年,上市公司退市数量也趋于增长。仅上交所而言,2022年,沪市有18家公司强制退市;2023年以来不到半年间,已有14家公司强制退市。

出清“僵尸企业”

在退市数量增长的同时,A股退市渠道也在不断拓宽,除前述4家公司为财务类退市外,*ST凯乐等8家公司为交易类退市。退市紫晶、退市泽达为重大违法类退市,已进入退市整理期,预计至6月30日结束。需要关注的是,两家公司因欺诈发行退市后将不得申请重新上市。

从上述被退市企业的经营情况来看,多数企业各类风险交织。以面值退市公司为例,表面上是市场投资者用“脚”投票,发挥市场选择功能,但背后是公司内外交困,只是被市场以面值退市的方式提前出清。目前,2023年沪市面值退市的8家公司,均已被实施风险警示,绝大多数公司同时触及财务类或者重大违法类等多重退市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被退市企业或者控股股东等“关键少数”往往也存在违规行为。

2022年,沪市有18家公司强制退市,多家公司的退市主因系恶性违规,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问题频发。如,退市新亿、退市济堂、退市易见存在财务造假问题,退市拉夏、退市济堂、退市海医曾发生资金占用,退市新亿、退市中新、退市济堂还涉及违规担保。

对于这类公司,监管进行了严肃追责。已有8家公司收到了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或行政监管措施,共有15家公司收到交易所的30份纪律处分或监管措施决定,其中出现恶性违规的公司均被公开谴责,不少实际控制人及主要责任人被予以公开认定。据证监会的通报,2022年证监会办理案件603件,其中重大案件136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通报线索123件,案件查实率达到90%。

落实立体追责要求

在泽达易盛、紫晶存储的退市处置中,监管落实立体追责理念体现得最为明显。4月21日,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两公司及多名董监高及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并对相关人员采取证券市场进入措施。上交所同日跟进纪律处分决定,对公司公开谴责的同时,对控股股东、董事长等作出公开认定终身不适合担任董监高的顶格处理。

据悉,证监会还统筹推进刑事追责,加强与公安机关的沟通协调,对涉嫌刑事犯罪的当事人依法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推动案件刑事追责工作。

民事追责也是资本市场法律责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据了解,*ST紫晶适格投资者赔偿工作已经启动,10亿元先行赔付专项基金已就位。上海金融法院已收到*ST泽达普通代表人诉讼起诉材料,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发布公告,表示密切关注普通代表人诉讼进展,并将依法接受投资者特别授权,申请参加该案并转换特别代表人诉讼。

接近监管的分析人士指出,“全面注册制下,违规公司‘一退了之’早已是过去式,‘首恶’已不可能逍遥法外。退市不代表上市期间涉嫌财务造假的违规事项就已告一段落,证监会将继续推进并依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交易所也充分关注行政处罚动向,对公司上市期间存在的违规行为及时跟进纪律处分。

同时,相关公司该履行的民事责任更不会因为退市“一笔勾销”。如*ST庞大2020年-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未达到重整投资人3年累计归母净利润不低于35亿元的业绩承诺标准,重整投资人应当在2022 年年报披露后三个月内向公司以现金方式予以补足。

上述重整业绩承诺及履行义务不因公司退市而免除,重整投资人仍应当履行相关承诺。重整投资人未按约定及时履行承诺的,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管应当积极采取措施,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如果公司存在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被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投资者因此造成损失的,投资者可以自己受到虚假陈述侵害为由,通过司法途径寻求民事救济或赔偿。”前述接近监管的分析人士表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