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行 > 正文

李志刚:商业银行需构建针对气候风险的系统分析框架 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总经理李志刚撰文指出,当前,商业银行对于气候风险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气候风险因素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到商业银行的投融资决策中。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商业银行需要构建针对气候风险的系统分析框架,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高度重视气候风险对银行稳健运行的影响,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气候风险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将导致信用、市场、流动性、声誉、国别等各类风险,这样的影响在未来会愈发明显。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气候风险管理,加强对气候风险的了解和认识,并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充分考虑气候风险与各类风险的关联和传导路径,建立完善气候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或缓释、报告等全流程管理机制。

第二,加强对气候变化的跟踪研究,提升气候风险的量化分析和管理能力。一是加强对全球气候变化、气候政策的跟踪研究,积极研判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路径,前瞻性调整优化投融资策略。二是完善气候风险压力情景生成机制,有效开展气候风险对银行冲击的压力测试。三是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和气候政策对投融资的中长期影响,及时调整内部风险计量参数和模型,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提升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四是探索针对企业的ESG绿色评级,研究将气候因素引入客户信用评级体系。五是将气候风险作为投融资决策和客户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推进银行客户和债项维度的气候风险识别量化,优化贷款风险定价机制。

第三,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加强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深入贯彻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并在应对气候变化、防控气候风险中发挥金融引领作用。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科学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中长期或年度目标,协调推动银行各业务条线、各分支机构绿色金融建设工作,督导落实绿色金融战略和目标。将低碳要素全面纳入标准制定、产品创新、业务流程、业绩考核、前瞻研究等领域。研究建立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储备库,挖掘高质量的低碳项目,加强低碳领域的产融合作。

第四,完善投融资“分篮施策”,系统推进投融资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对绿色资产(清洁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绿色铁路等),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投融资占比;对其中的“绿芽资产”(碳捕捉、氢能、储能等),加强产业研究、提高风险把控能力,加大相关政策制度、产品服务创新力度。对棕色资产,限制高碳企业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低碳优质企业及节能改造项目,推动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对其中的涉煤资产,做到维护能源安全与推动低碳转型并行,把握好策略和节奏,合理控制行业融资总量。

第五,积极推进气候投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气候投融资差异化的业务模式、组织形式、服务方式和管理制度创新,研究设立特色支行(部门)。积极发展能效信贷、碳中和债券、绿色融资租赁,加大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力度。有序推进节能减排收益权质押融资、碳排放权质押融资、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创新运用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充分发挥气候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作用,探索信贷产品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气候保险等创新型绿色保险产品的对接合作。

第六,加强气候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做好专业人才储备和培养。加强气象、环境、海洋、地理等领域专业人才储备,围绕气候风险、气候政策、绿色金融、碳金融产品等推进信贷前中后台系统培训。二是健全信息披露机制,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ESG信息披露、环境信息披露、气候投融资信息披露的有关标准和要求。三是研究发布绿色指数,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企业及相关领域。(记者 王方琪)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