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展望!博时基金曾鹏:今年市场会经历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A股市场一波三折的走势背后,是以“茅指数”为代表的传统白马股归于沉寂,“宁组合”产业链的异军突起。
迈入崭新的2022年,资本市场又将如何演绎?近日,澎湃新闻记者专访多名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师、首席经济学家,明星基金经理,把脉投资新主线,挖掘市场新机会,展望市场新走向。
本期刊出的是对博时基金董事总经理兼权益投研一体化总监曾鹏的书面专访。
“站在当前时点,一批高成长个股会利用2022年的业绩高增长消化估值压力,在市场下跌过程中已经重新回落到合理估值区间。”1月19日,曾鹏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作出上述判断。
曾鹏指出,2022年市场会经历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业绩兑现能力强,竞争力强的个股会重新绽放,而跟风炒作的题材股会退出。在高成长赛道上,无论大小盘股均会有机会。
“比如电动车、光伏、军工、电子等景气度并无明显变化,依然是未来数年中国经济的最好赛道之一。”曾鹏预计。
关于近期持续调整的医药板块,曾鹏表示,预计2022年行业会有一些修复的空间。
“医药方面,历史几年一般都是上半年比较好,下半年比较差,因为政策在上半年相对宽松。”曾鹏认为,如果政策边际好转,可能也会带来好转的契机。
曾鹏表示,相对看好偏上游的机会,如医药原材料生产企业等。CXO也相对看好,基本面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机构持股集中度比较高,可能整体波动会比较大。
曾鹏拥有16年从业经验,目前管理着10只基金,是以“成长溢价理论”为核心投资理念的“科技舵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曾鹏总管理规模为151.6亿元,其中由其管理的博时特许价值A自曾鹏任职以来累计回报208.15%,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每一年收益分别为85.61%、70.81%和20.64%,同类排名分别是9/636、272/882、309/1530。
以下是澎湃新闻记者与曾鹏的专访内容节选(略有编辑):
澎湃新闻:2021年,结构性行情愈演愈烈,2022年开年首周,A股市场又出现开门黑。展望2022年,A股会大致走出怎样的行情?
曾鹏:拥挤并不等于泡沫。当前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是,过去一年这些景气赛道大幅上涨,筹码相对拥挤,一些个股的估值也相对透支了1-2年内的成长预期。但站在当前时点,一批高成长个股会利用2022年的业绩高增长消化估值压力,在市场下跌过程中已经重新回落到合理估值区间。
澎湃新闻:怎么看当前全球宏观环境?大环境会对A股市场造成什么影响?
曾鹏:2022年市场会经历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业绩兑现能力强,竞争力强的个股会重新绽放,而跟风炒作的题材股会退出。在高成长赛道上,无论大小盘股均会有机会。
澎湃新闻:展望2022年,A股市场会如何演绎?
曾鹏:2022年总体来说,我们认为市场会“稳中求进”。“稳”是2022年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我们理解这个“稳”是建立在“绿色低碳、结构转型”基础上的稳,是依靠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行业拉动的稳增长,而不再是依靠传统基建和地产链的拉动。最终效果会体现在“进取型”的成长行业获得超额收益。在投资策略上,我们同样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方针:“稳”体现在要守住未来5-10年影响中国发展的核心赛道,“进”体现在要在这些优质赛道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寻找“创新中的创新”。
澎湃新闻:展望2022全年,较为看好的行业和主题有哪些?
曾鹏:在流动性合理充裕,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的背景下,我们对2022年的市场总体持乐观态度,坚持寻找投资中的“认知差”,在中长期为投资人创造更好的收益。中长期看,一些高景气赛道比如电动车、光伏、军工、电子等景气度并无明显变化,依然是未来数年中国经济的最好赛道之一。
澎湃新闻:近两年A股市场的分化严重,尤其是消费、医药等白马股在2021年大幅回调,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白马股在2022年的走势?
曾鹏:2021年消费板块表现不佳,总体来讲核心矛盾是优质的消费品龙头公司经历了2019年的估值修复和2020年的估值扩张后,预期和估值需要消化。同时也要看到消费是分化的,过去两年作为一类资产,鸡犬升天的上涨和估值抬升结束了。消费板块内部未来会分化,产业业务逻辑通顺的行业和公司估值通过时间和调整的消化后,仍然能提供很好的回报,比如高端酒和免税。
医药方面,历史几年一般都是上半年比较好,下半年比较差,因为政策在上半年相对宽松。预计2022年行业会有一些修复的空间。如果政策边际好转,可能也会带来好转的契机。相对看好偏上游的机会,如医药原材料生产企业等。CXO也相对看好,基本面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机构持股集中度比较高,可能整体波动会比较大。
澎湃新闻:新能源车、锂电是2021年最亮眼的赛道,不过在2022年开年遭遇调整,从基本面和估值看,是否已经高估?有哪些细分领域更值得关注?
曾鹏:从渗透率角度看,我们认为光伏、电动车、半导体、军工等行业依然处在产业导入期,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会因为周期性波动而改变其长期发展态势;以及一些优质赛道——例如储能、汽车电子、能源半导体等细分赛道,将获得双倍甚至数倍于主赛道的成长速度。
澎湃新闻:展望2022年,你觉得投资者在做大类资产配置的时候,应该如何去配置投资组合?
曾鹏:从长期趋势看,我国居民财富的资产配置方向往权益类资产配置的趋势不会改变。当前权益类资产配置在中国居民财富中占比不到5%,接近9成比例集中在房地产;而发达国家居民的财富结构中,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高达30%。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未来居民通过公募基金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将是必然。
澎湃新闻:你认为2022年市场主要风险是什么?
曾鹏:2022年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海外,美联储已经开始退出QE,未来假如美国通胀持续超预期,则美联储可能通过加息方式应对,这将对全球流动性造成一定的冲击,会在某个阶段对市场情绪形成影响。但由于国内宏观政策以“稳”为主,流动性会保持合理充裕,海外加息对中国市场的影响相对可控。
澎湃新闻:能否分享一下个人的投资逻辑?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你的投资方法有一个怎样的迭代过程?
曾鹏:我和团队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成长溢价理论”,并基于该理论延伸出包括第二成长曲线、远期市场可触达空间、TEAM模型等适用于成长股的投资方法论。我们认为,投资的本质是企业的生命周期在不同阶段的价值体现。企业的生命周期和人一样也要经历初创、成长、成熟、衰老,其对应的投资阶段分别为概念、主题、成长和价值。该理论通过对不同企业所处的产业周期和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的特点进行研究和判断,并总结相应的估值方法和体系进行估值定价,从而获取二级市场的投资机会。
成长溢价理论可划分三阶段。第一主题成长阶段,第二价值成长阶段,第三永续成长阶段。主题成长注重潜在盈利弹性,价值成长看PEG(PE/盈利增速),永续成长看是否有稳定的现金流。
我们的投资思路一直不断演进,起初偏好需求端的逻辑,后来发现供给端逻辑也很重要,现在通过不同阶段来判断不同投资机会。
澎湃新闻:可否用三个词评价一下你的性格特点?这对你管理基金产生哪些影响?
曾鹏:冷静、坚强、自信。这可能跟我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我曾经做过一年的职业棋手。这段职业棋手的经历需要在竞技状态下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并针对变化莫测的棋局时刻做出决策。在做决策前需要冷静的思考各种可能性,需要尽快看清局面的本质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并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提前想好应对措施沉着应对。决策一旦形成,就要坚定的实施不要被一些短期的因素干扰。目标明确坚定执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知行合一。而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在执行过程中保持高度自信直至完成。执行完成之后还要进行复盘,总结和归纳成败的原因并不断修正。这些要素跟目前管理基金基本都是一致的。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新年投资日历珍藏版来了!汇集全年财经大事、重要会议、经济数据
RCEP今起对韩国生效 中日韩自贸区还会远吗?
2700亿!上市公司疯抢 公募基金狂买 这个品种为啥火爆?
排行
精彩推送
- Apollo拟7.6亿美元收购传奇影业少数股权
- 2021年可转债发行规模超2700亿 2022年结构性市场或是大概率事件
- 首席展望!博时基金曾鹏:今年市场会经历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 北京西站:进站区设健康码查验机 旅客刷身份证即可查验健康...
- 德国统计部门:预计中国连续第六年成为德最大贸易伙伴
- 新年投资日历珍藏版来了!汇集全年财经大事、重要会议、经济数据
- RCEP今起对韩国生效 中日韩自贸区还会远吗?
- 2022年春节档总票房(含预售)破10亿
- 2022开年田野观察丨花田新事:年宵花开看变迁
- 2700亿!上市公司疯抢 公募基金狂买 这个品种为啥火爆?
- 四川绵阳市北川县发生4.0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全球要闻:中概股集体走强 纳指涨超3%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 纳指涨3.41%
- 低库存“点石成金” 新供应“寒气逼人” 虎年镍能否“虎啸...
- 美标普500及纳斯达克指数创下2020年3月以来最大单月跌幅
- 今年“春节不打烊”不止快递 还有电商
- 捷豹路虎获英国政府5亿英镑贷款生产电动汽车
- 事关购房、春节出行!进入2月 这些新规将实施
- 深圳市宝安区一地调整为中风险地区
- 2021年 哪里的“老乡”最爱炒股?
- RCEP今日起正式对韩国生效
- 春节档总票房有望达85亿元 谁会是春节档“黑马”?
- 虎年来了!这400多家上市公司属虎 本命年股价能“虎”起来吗?
- 不一样的深圳楼市!新房凑热闹:花式营销、春节不打烊 二手...
- 投机是无药可救的疾病!如何寻找影响一生的潜力股?看这场穿...
- 微信红包封面竟比红包还难抢 靠卖封面月入百万!
- 奈飞联合CEO增持2000万美元股票
- 看呆了!春晚沈腾一个小品 这个虚拟币立马暴涨50倍!网友:...
- 美股开盘:三大股指涨跌不一 奈飞涨超4%
- 美股开盘涨跌不一 新能源汽车股普涨
- 脉资资源(08186.HK)恢复买卖指引下的条件均已全部满足 2月4日复牌
- 热门中概股涨幅扩大 拼多多涨超10% 阿里巴巴涨超6%
- Moderna(MRNA.US)一度涨近6%
- 佳缘科技:高度关注数字货币
- 金逸影视:已在广州试点引进剧本杀
- 杭州市新增7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 INFINITY L&T(01442.HK)拟不超1.8亿美元购买Access World ...
- 齐家控股(08395.HK)预期前三季度纯利减少约40%
- 鸿达兴业:土壤修复市场前景广阔 公司提供全方位的土壤修复...
- 壕还是赌?这家外贸企业要掏2亿造一条船:1天租金25万 “3年...
- 逾2500家公司披露年报业绩预告 预喜率近六成
- 中宠股份:猫干粮产品近年来销量增速持续领先
- 节前春运15天 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8616万人次
- 赛微电子:滤波器晶圆代工业务尚处于工艺开发验证阶段
- 海纳星空科技(08297.HK)预期前三季盈转亏
- 汉王科技:必须补齐短板,全面发力
- 春节超300个国际品牌入驻海控免税城
- 1月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额36.65万亿元 同比下降逾20%
- 奈飞(NFLX.US)盘前涨近2% 联合CEO买入2000万美元股票
- 领航医药生物科技(00399.HK):陈金中获重新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
- 美股新能源车股盘前走高
- 百亿基金经理如何看2022年?这板块将是今年一大亮点 专精特...
- 热门中概股盘前普涨
- 河北三河市封控区、管控区全员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 国家卫健委: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30亿剂次
- 4.4%!IMF下调全球经济增速 供应中断烦扰不断 通胀面临持续升压
- RCEP生效满月 上海实现优惠贸易项下进出口货值超20亿元
- 南京2021年GDP达1.6万亿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万
- 华大基因:正紧抓契机加大国际业务布局
- 汇添富基金张晖:A股市场将延续“行业分层、公司分层、企业家...
- 神话破灭!杭州学区房“神盘”价格断崖暴跌 曾10年疯涨12倍!
-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将添50处小微湿地
- 春节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发布:尽量减少外出聚集就餐
- 欧股开盘 德国DAX指数涨逾1%
- 1月ETF业绩放榜 海外互联等宽基ETF吸金显著 军工、医药主题越跌越买
- 中老铁路抢运“年货” 进出口量超7000吨
- 奇士达(06918.HK):委任创富融资为新合规顾问
- 数字王国(00547.HK):预计2021年除税前亏损约7.7亿港元-8.2亿港元
- 培生(PSO.US)以2亿美元收购认证公司Credly
- 亿胜生物科技(01061.HK)3月24日耗资15.66万港元回购3万股
- 这种“年夜饭” 卖爆了!20分钟 就能做一大桌!你买了吗?
- 安莉芳控股(01388.HK)预计2021年度净亏损约3000万港元
- 中国燃气(00384.HK)5月20日耗资9947万港元回购356.7万股
- 陕西:制造业技术攻关最高奖补1000万元
- 香港恒生指数收涨1.07%
- 港股收评:恒科指涨超2%,科技股大涨,医药、地产股普涨
- 晶苑国际(02232.HK)盈喜:年度纯利预增40%至60%
- 国泰基金总经理周向勇:对2022年股票市场保持相对乐观,上半...
- 长青股份:吡虫啉等杀虫剂产品市场需求良好,基本处于满负荷...
- 高毅资产邓晓峰:未来要做更多的逆向投资
- 港股异动 | 雨润食品盘中涨30% 44家公司重整计划获法院批准
- 港股异动 | 电影概念股全线上涨,机构预计今年票房有望再创新高
- 新能源车“开进”商场 新消费业态悄然催生?
- 多瑞医药:公司醋酸钠林格注射液产品毛利率高具有合理性和可...
- 牛年股东增持之最:13股牛年净增持逾10亿 多只增持被套股净...
- 港股牛年收官大涨:恒生指数涨1.07% 恒生科技指数涨2.35%
- 大行评级 | 大摩:下调上海复旦(1385.HK)目标价至23港元 ...
- 港股早评:恒指高开涨0.31%,科技股普涨
- 港股异动 | 百济神州高开5% 百悦泽新适应症上市许可申请获...
- 美英冰壶运动员北京冬奥初印象:舒心连心安心
- 港股异动 | 利好叠加 快手-W(1024.HK)涨超4%
- 中科创达:比亚迪到访期间 在自动驾驶方案等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 首批54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公布
- 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新规明确六种失信行为
- 一图看懂汇通达(9878.HK)IPO
- 港股异动 | 电力股集体下跌 华电国际电力跌5%
- 时隔50多年!野生“虎踪”重现大兴安岭
- 港股异动 | 恒大系集体下跌 中国恒大(3333.HK)跌逾2%
- 31省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0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例
- 大数据筛选线索 防止节日期间违规吃喝问题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