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保险创新发展若干政策》发布
近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农业保险创新发展若干政策》,加快我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其中提出,构建一个总体政策框架和若干具体实施方案的“1+N”政策供给体系,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全省形成以大宗重要农产品保险为主体,特色农产品保险、“防贫保”综合保险、蓄滞洪区农业保险为辅助,叠加政府巨灾保险、市场化商业保险的“一主三辅两叠加”农业保险新发展格局,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强有力保障。
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牢牢端稳手中“饭碗”
5月27日,长江两岸,刚移栽不久的早稻秧苗,一片生机盎然;淮河两岸,机声隆隆,小麦开镰收割。初夏的江淮大地,农事正忙。
东至县和望江县是隔长江相望的两个产粮大县,水稻种植品种、时间、习惯基本相同。 “东至县2019年起开展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望江县延续水稻基本险。 2020年,两县均遭受严重洪涝灾害,虽然望江县水稻保险面积比东至县多36万亩,保费多770万元,保险赔款却少了531.6万元。相较而言,东至县农户保险受益明显高于邻县。 ”国元保险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对于水稻规模经营主体,东至县亩均赔款489.1元、户均赔款51136.2元,分别比望江县高出276元和35391.2元;对于小农户,东至县亩均赔款503.9元、户均赔款956.2元,分别比望江县高出400元和860元。
受益于我省最新的政策,东至县开展的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受益品种将进一步拓展,实施范围也将扩大到全省所有产粮大县。
“水稻、小麦、玉米以及生猪、奶牛、森林等大宗重要农产品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体。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具有重要作用。 ”省财政厅负责人说。
我省全面落实国家农业保险政策,进一步扩大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范围,试点开展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水稻、小麦、玉米收入保险;将水稻、小麦、玉米等大灾险试点扩大到全省产粮大县,降低投保条件,逐步覆盖所有规模经营主体。同时,提高现有制种保险保额,探索开展种质资源保险,推动育种制种产业发展;调整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额,积极探索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户代理一般农户特别是脱贫农户投保新模式,稳定生猪生产与市场供应,带动农民致富。建立“森林基本险+特色林产品保险+商业性林灾保险”保障模式,探索开展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地综合保险,巩固“林长制”改革成果。
助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目前全县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逐渐拓展到大棚蔬菜、大棚草莓、淡水养殖、小龙虾养殖等20余项。”凤台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农业保险有效提升了种养户抗风险能力。去年因为病虫害和暴雨等,不少农户受灾严重。通过开通“快速定损理赔通道”,保险机构共向全县受灾农户支付理赔款2915.36万元。
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特点,经济价值更高,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农业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若干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快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步伐,积极争取将大棚蔬果、茶叶、淡水养殖等优势品种保险纳入中央财政以奖代补试点范围,省、市、县财政和投保农户按比例分担保费;分年分批选择部分县区开展全域特色险试点,将域内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特色农产品采取打包方式应保尽保,省财政以奖代补;支持各地在中央财政和省财政以奖代补特色险品种之外,因地制宜地开发油茶、山核桃、毛竹、经果林、中草药、肉牛羊、鸡鸭鹅、黑毛猪、稻渔综合种养等特色险种,确保到2022年,特色农产品保险占比(特色险保费/保费)达到30%以上。
在东至县张溪镇六联村,一贫困边缘户因脑膜瘤在安庆市立医院做了开颅手术,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参保“防贫保”后,保险公司为他理赔了5000元基本生活补贴,缓解了经济压力。
“‘防贫保’的实施,大大增强了群众抵御风险的能力,为防范返贫致贫加筑一道保护墙,实现保险政策工具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机结合。 ”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防贫保”重点关注处于贫困边缘的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聚焦因病、因灾、因意外等返贫致贫关键因素,助力建立长效防贫减贫工作机制。
从2021年起,我省按照“统一制度设计、降低保费水平、财政负担为主、农户适当分担”的原则,分地区、分年度开展特色险、健康险、人身意外险和若干项民生保障自选保险的 “3+N”一体式“防贫保”综合保险试点。力争到2023年,全省基本建成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防止返贫致贫风险保障体系,有效化解脱贫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面临的自然灾害、大病医疗、人身意外、生活困难、家庭意外及财产损失、升学负担、未履约损失等风险,形成防止返贫致贫的“托底”效应。
增强蓄滞洪区保障能力 让农民钱袋更好鼓起来
去年汛期,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农户遭受了巨大损失。省财政厅等部门探索运用农业保险政策一揽子新工具,减少农户受灾损失,助力农业恢复生产和贫困户稳定脱贫。
“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受灾群众的经济损失,但由于不是全额补偿,与实际损失相比仍有差距。此次,我省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高度出发,创新蓄滞洪区农业保险政策,与政府补偿政策形成合力,能有效增强特殊年景保障能力,促进蓄滞洪区运用后农业生产恢复,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省财政厅金融处负责人说。
《若干政策》提出,要有效增强蓄滞洪区农业保险保障能力。支持保险机构进一步加大蓄滞洪区除限制类和禁止类以外的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农房等保险力度,正常年景按保险协议及时足额理赔。创新蓄滞洪区农业保险政策,先期在沿淮地区开展覆盖政府行蓄洪责任的蓄滞洪区农业补充保险试点,将区内符合政府运用补偿的农作物、经果林、特色养殖等纳入保障范围,分类别、分品种、分对象按照评估损失差额合理设定保额,与政府补偿政策形成合力,强化特殊年景兜底保障功能。引导和鼓励区内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蓄滞洪区农业补充保险,保费由市、县财政和农户按比例承担,农户自缴比例不低于50%,其中小农户保费由市、县财政代缴,省级财政以奖代补。鼓励保险机构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对受灾农户捐赠农业保险产品、免收保险费。
首单大豆收入型保险落地亳州利辛,首单生猪指数型保险落地亳州涡阳,首单有财政补贴的生猪价格 “保险+期货”落地芜湖无为,宣城市形成了“鸡蛋期货价格+肉鸡、蛋/种鸡养殖+肉鸡价格”的全产业链农业保险保障模式,淮南市试点开办商业性小麦收入保险……去年以来,我省鼓励和引导保险机构积极“试水”各类农业保险叠加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以及产量保险、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创新型商业保险,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风险保障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此次,《若干政策》提出,重点探索开展农村新业态全产业链保险,覆盖“种、养、加、储、销”全链条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质量保证等涉农保险;积极开发石斛、灵芝、有机稻、生猪、稻渔综合种养等高投入、高附加值农产品商业保险,形成涵盖财政补贴险种叠加商业险的农业保险保障新模式。
“安徽将坚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引入金融活水,为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为保障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抓手。 ”省财政厅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