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持续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构建互利共赢的大宗商品稳定贸易渠道
近日,反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汇率波动加大、国际物流成本高企挤压企业利润的企业越来越多。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6月3日的发布会上称,去年下半年以来,企业普遍反映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波动较大、海运物流不畅等困难和挑战。
高峰表示,商务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积极推进进口多元化,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大宗商品稳定贸易渠道。同时,加强部门协作,在保障运力、加强运价监管等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对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原因,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本轮大宗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供需基本面、流动性、产能周期等多层次原因。从需求基本面看,2020年政策推动下的中国基建及地产投资反弹,带动了铜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常态,也拉动了石油需求;从供给层面看,全球大宗商品供给弹性较小,疫情反复进一步缩小了弹性,导致供需缺口持续较大。美国迅速降息,加大资产购买规模,财政直接补贴居民和企业,拉动消费和投资,形成通胀预期,刺激金融资本介入大宗市场。
此外,有观点认为全球新的产能周期开启,设备投资需求也在拉动金属和能源价格上涨。短期内国内大宗上涨因素还存在环保限产等碳中和相关政策,例如钢铁、水泥和玻璃等国内主导的商品也在持续大幅上涨。
对于应该如何应对企业利润挤压的情况,陶金指出,政策层面,一方面,可从供给角度出发,加大保供力度、适当放宽限产措施、通过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和国际合作打通全球产业链等方法都是有必要及早开展的。另一方面,从保市场主体和保民生角度出发,对涉及国计民生、战略发展的重要商品价格,暂时加大调控力度,尤其是打击价格违规违法行为。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一方面可对全球采购的材料进行相应现期货配置、对外汇进行套期保值锁定风险,从供给端缓解价格波动压力;另一方面还是要遵循市场规律,适当提价,或者暂时收缩业务,减少亏损,保证生存,挺过短暂的困难时期。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受国际传导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品种价格连创新高。要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会议部署,要多措并举加强供需双向调节;加强市场监管;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对此,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指出,现在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价格上升,给能源化工行业带来缓冲。但这轮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主要是经济加快复苏、需求恢复新增长和流动性相对宽松的作用,短期的价格反弹并不意味着价格长期持续上升,能源行业的转型依然十分紧迫。他指出,能源行业转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压力。落实“双碳”目标,原有的资产配置结构将发生调整和改变。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表示,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主要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流动性宽松以及市场预期等因素叠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上游原材料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债务风险,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中下游制造业经营成本上升,影响行业效益。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在4月份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外汇管理局更关心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一季度进口有所增长,但是出口也实现了不错的增长,货物贸易还是实现了7600亿元人民币的顺差,这个数高于前两年的平均水平。在此情况下,一季度经常账户维持基本平衡、小幅顺差的格局,应该说国际收支总体状况还是健康的。外汇管理局会不断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记者 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