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逐年上升 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日前在“‘停不下来的心动’心律失常防与控的公众健康教育”科普活动上,专家们呼吁:心律失常需要防治,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识,加强检查和预防;其次,提倡科学治疗,合理利用医疗科技手段。
据估计,中国心脏性猝死的人数每年约55万,每日至少1500人心脏骤停,但其中不足1%的人成功获救。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介绍,心律失常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性:隐蔽性和突发性。隐蔽性是指它平常不一定有症状。而突发性是说它一旦发作,就可能致患者突然死亡,即心源性猝死。所谓心源性猝死就是指突然发病,是一种突发、严重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跳变得特别快,特别乱,不能正常工作,导致患者大脑供血、全身供血不够或者中断而死亡,常常来不及救治。
张澍教授表示,心源性猝死最常见于各种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可能见于所谓貌似的健康人。“媒体经常报道的精英人士猝死毕竟是少数,最常见的猝死案例还是发生在有明显危险因素的患者身上。首先,有猝死家族史的人,风险很高;冠心病患者,特别是支架治疗的患者也是猝死高发人群。第三就是心力衰竭患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表示,在心律失常这样一个非常常见的心脏疾病当中,心动过缓应该占到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在老年人及合并有心脏疾病,比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当中非常常见,“有的病人会有一些症状,在心动过缓发生的时候,会有心悸、气紧、乏力、食欲不振,还有精神不好,严重的时候可能危及生命。对心动过缓,目前主要是采取心脏起搏器治疗,特别是针对严重的心动过缓。”
“然而,大众对心脏起搏器治疗认知相对不足。许多人还存在着心动过缓是老年人得的病,以及心跳慢不威胁生命,可以吃吃药忍一忍就会过去的错误认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表示,心动过缓虽然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但在青年人和中年人也同样会发生,极大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会酿成猝死之祸。
为此专家们呼吁:心律失常需要防治,所谓防治,分为两个方面: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识,加强检查和预防,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特别是疾病的高危人群不能持侥幸心理,一定要尽早选择和接受有效的疗法。大多数心律失常可以因为症状或通过心电图等以明确诊断,也可通过筛查高危人群,提高患者亲属和同事及全社会的救治水平,加以防治。其次,提倡科学治疗,合理利用医疗科技手段。一旦确诊,患者可以根据医生建议选择药物、导管介入手术或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装置等方法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