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产业价值链发展应遵循“守正创新”
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当前,我国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多地依托地方特色优势,出台政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随着更多的“好政策”及其相应配套措施的出台,专家提醒,中医药产业价值链的发展应遵循“守正创新”的总原则,重视基层中医医师的培养、确保中药材质量,提升中医药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守正”是前提和基础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史文化学者、知名中医临床专家彭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全国各地在贯彻中央精神方面,表态坚决,力度很强,投入巨大,鼓舞人心。但无论在促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实现价值链的发展,还是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方面,都应当遵循“守正创新”的总原则。“守正”是中医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础不扎实,则“创新”不可能成功。“守正”就是要继承和坚守中医传统的治疗经验和独特的思维方法。
在促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方面,彭坚建议,要遵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中医除了辨病,还需要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和灵魂。例如,对于感冒,就要区分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适用的药物也有所不同。在培养中医人才方面,中医高等教育要紧密结合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深入的教育改革,让学生牢固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才能培养出一大批过得硬的中医临床人才。
发挥“人”和“药”的价值作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龚学忠向记者表示,各地在发挥各自优势融入中医药振兴大局方面,要重视医、企、校(所)的联合和协同,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和企业搭台,要重视发挥、激励当地中医医师的作用,毕竟中医医师是各地代表中医药领域风貌的最直接、最客观的代表,社会大众是否愿意认同、接受中医药,很多时候是通过其接触到的活生生的中医人,只有各方协同才能有望最终实现中医药事业的振兴。
彭坚认为,各地除了大力发展地道药材的种植栽培之外,对所有的中药材,都应当像对待粮食生产一样,予以高度重视。全国要统筹规划,逐步建立各种重要中药材的培植基地,其中包括珍稀虫类、动物药的养殖基地,加强药物的炮制,严格监测和保证药品质量,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总之,这些措施,都需要顶层设计,全国配合,方向对了,路子正了,中医的振兴就能有光明远大的前景。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薛武更认为,临床疗效和中药材质量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因此,各地方中医药的发展在提升临床疗效和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基础上,应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特色和优势,积极将中医药融合入教育、科研、经济、旅游、文化、对外交流等各个方面,实现中医药的振兴和发展。
提升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各个地方对中医药振兴工作的推进,未来中医药服务基层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龚学忠表示,总体来说,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在基层能实际感受到这一工作的推进力度。比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的总结、继承和推广更受重视,各级各类中医临床人才的专门培养计划不断推出,对经方、名方、验方和中医药适宜推广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医药知识和技术进社区、进校园的工作也有了实际突破。
薛武更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基层中医药服务日臻完善。“以我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例,2020年,科室5名工作人员在完成抗击疫情任务的情况下,仍为居民提供中医药诊治服务5万多人次。科室人员受益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政策,均参加了市级或区级的师承学习,以及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人才、中医药‘五联动示范工程’等人才培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