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业内专家:“十四五”将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三五”时期促进就业的成就,并勾勒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蓝图。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将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不断开创就业工作的新局面,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明确“十四五”时期促就业目标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6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控制在5.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年提高到10.8年,技能劳动者总量由1.3亿人增至2亿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创新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促进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就业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为就业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就业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趋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两侧均出现较大变化,“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将成为就业领域主要矛盾。

对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落实《规划》部署安排,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主线,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培训服务,注重权益保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努力提升就业质量。

对于“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的主要目标,《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缓解、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持续释放、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等目标。具体来看,包括城镇新增就业55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全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稳步扩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55%等量化指标。

扩容提质双向发力

未来5年,如何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规划》明确,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持续强化,完善调控手段,充实政策工具箱,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

李忠进一步分析认为,扩容即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聚力支持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坚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提质即推动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消除就业歧视,切实保障妇女在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平等就业。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业内专家建议,要持续减轻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负担,激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活力,增强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同时,还要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生态,取消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支持力度,加强普惠金融服务。

在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方面,《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就业需求。

“《规划》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了数字经济带动就业创业主要方向,对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十四五’时期就业创业提质扩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数字技术创新和应用、数字产业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将进一步壮大,在经济转型提质过程中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新兴就业创业增长点。

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的步伐将加快,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结构性就业矛盾也将更加突出。

“更加重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关键在职业培训,要发挥职业培训的牵引作用,聚焦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培训。”李忠表示,“十四五”期间,要持续、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培训,着力改善劳动力的要素质量,建设一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劳动者队伍。

《规划》还提出,要加大数字人才培育力度,适应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需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数字人才培养机制。“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有就业替代效应,可能会加剧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分化和就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吴琦建议,应加强劳动者的在岗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创业和再就业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养与产业数字化转型相契合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此外,谈及如何解决摩擦性失业问题,李忠说,摩擦性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常态化的存在,解决摩擦性失业主要靠服务。要发挥就业服务的促进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兜底保障职能,发挥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效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