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安徽20条举措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释放发展潜能

中宏网12月29日电近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安徽居全国第8位,较上年提升8个位次。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安徽省始终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构筑投资兴业的“强磁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1月至11月,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0.03万户,同比增长7.36%。

营商环境好不好,观察企业办事方不方便最直观。工程建设项目程序复杂,往往审批时限长、材料繁多。啃最难啃的硬骨头,大力推出改革举措,合肥市推行“标准地”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

目前,合肥市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流程办理时间压缩到70个工作日以内、小型社会投资低风险项目总时限压缩到16个工作日以内,审批事项最长压缩了200个工作日以上。同时,在企业开办、工程建设、不动产登记、水电气报装、纳税服务、跨境贸易等重点领域,紧盯企业群众办事“难点”“堵点”“痛点”,坚决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减上门、减成本,逐项优化,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加强数据共享和应用,再造审批服务流程。

在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各方面工作的同时,安徽省积极推动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各项举措落实到位,通过强化信用创新的方式激发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

记者了解到,最近,安徽省市场监管局部署开展信用提升行动,制定了4个方面20条具体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强化信用培育。以开展信用法规专题宣讲和“送法进企业”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市场主体诚信教育;以便利市场主体为导向,健全信用承诺管理制度;探索推进信用合规建设,编制合规指导清单,推动信用合规正向激励,引导市场主体规避失信风险。

创新监管措施。推行事前失信警示提醒,加强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探索触发式监管和非现场监管,最大限度实现“无事不扰”;建立信用惩戒缓冲机制,对无主观故意的轻微违规行为,设立信用惩戒缓冲期,引导市场主体主动纠正违规行为;建立公示信息抽查容错机制,推进公正精准包容审慎监管。

优化信用服务。延伸信用修复服务链,建立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送”工作机制;推进信用修复“全程网办”,探索建立“承诺容缺”“承诺免查”“即申即办”等信用修复模式;拓展信用信息应用场景,加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共享应用;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带动形成“知信、守信、用信、增信”的社会氛围。

严格责任落实。深化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推广“一业一查”模式;深入推进“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监管,强化双随机抽查、日常监督检查、网格化监管等计划统筹管理,增强监管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为守信者提供更宽松的监管环境。

此外,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始终把保市场主体摆在突出位置,用真金白银化解“急难愁盼”。安徽省通过推动惠企政策资金“免申即享”,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搭建“一网通办”平台,打通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涉企系统和“皖企通”平台、主管部门政策申报系统数据的信息壁垒,实现企业申报、部门审核、预警筛查和资金兑付的线上“一网通办”。建立企业库,按照行业、规模等,把享受过惠企政策的企业全量录入“皖企通”平台,让各有关部门通过数据抓取、比对分析、校验审核等流程,实现政策与企业自动匹配,推动惠企政策资金免予申报、直接享受。

今年以来,安徽省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的行政方式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省级权责事项保持全国最少;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居全国并列第4,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方阵……近年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安徽省连续推出500余项改革举措,每年出台稳定经济增长政策,推动营商环境快速改善。

标签: 营商环境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