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猪茅”刷屏!董事长短线交易公司可转债 近8700万收益全部上缴公司 啥情况?

“猪茅”牧原股份近日发生了这样一则事件,引发市场关注。公司董事长秦英林、高级管理人员徐绍涛短线交易公司可转债,所得收益全数上缴公司。

4月7日晚间,牧原股份公告称,公司董事长秦英林由于减持可转债构成短线交易,产生的收益金额8688.81万元全数上缴公司。此外,高级管理人员徐绍涛减持可转债也构成短线交易,产生的收益金额6.92万元也全数上缴公司。

对此事件,牧原股份表示,董事长减持可转债主要是基于资金规划的通盘考虑,行业低谷期增加现金储备,以降低负债水平,提升抗风险能力。此番对规则理解有误导致短线交易,不具有短线交易的主观故意,不存在利用短线交易谋求利益的目的。

同时,秦英林和徐绍涛对本次行为导致的不良影响深表歉意,对广大投资者致以诚恳的道歉,后续将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短线交易可转债 “猪茅”董事长致歉

根据公司披露,秦英林于2021年8月25日买入3785.57万张牧原转债,成交均价为100元/张,成交金额为37.86亿元;于2022年2月17日卖出579.44万张,成交均价为115元/张,成交金额为6.66亿元;本次短线交易产生的收益金额为8688.81万元。

徐绍涛于2021年8月25日买入1798张牧原转债,成交均价为100元/张,成交金额为17.98万元,于2022年2月15日卖出1798张,成交均价为138.6元/张,成交金额为24.92万元;本次短线交易产生的收益金额为6.92万元。

对于此次短线交易事件,牧原股份的解释如下:

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21年2月25日发布的《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适用短线交易相关规定的通知》中规定“二、可转换公司债券买入(含申购)、卖出行为均发生在《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施行以后的情形,纳入短线交易规制范围。”

牧原股份称,公司及相关债券持有人在实施可转债减持交易前对《通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认真解读,理解为:牧原转债发行首日、申购日、原股东优先配售缴款日、存续期起始日、计息起始日均为2021年8月16日,债券持有人自2021年8月16日已经取得可转债相关权利。自2021年8月16日起推算6个月,即2021年8月16日至2022年2月15日为短线交易禁止期间,因此2022年2月16日(含当日)后卖出可转债不构成前述法规中所称短线交易。

基于上述判断,秦英林于2022年2月17日通过大宗交易卖出牧原转债。秦英林不具有短线交易的主观故意,不存在利用短线交易谋求利益的目的。

徐绍涛将短线交易禁止交易的时间范围记错,于2022年2月15日卖出了公司可转债。徐绍涛不具有短线交易的主观故意,不存在利用短线交易谋求利益的目的。

牧原股份表示,上述行为发生后,秦英林和徐绍涛主动向公司说明相关情况并向公司上缴本次交易的收益,同时认真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规则。秦英林和徐绍涛对本次行为导致的不良影响深表歉意,对广大投资者致以诚恳的道歉,后续将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公司董事会将进一步加强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关于《证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号——主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适用短线交易相关规定的通知》等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培训工作,督促相关人员严格规范买卖公司股票及其他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的行为,审慎操作,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积极回应公众对其财务数据质疑

此前,牧原股份下属子公司曾被曝出现商业承兑汇票逾期的事件。2021年12月7日,牧原股份披露的一份情况说明显示,上海票据交易所于近日公示了《持续逾期名单(截至2021年11月30日)》,2021年8月1日至11月30日,公司共有32家子公司出现付款逾期。经公司核查,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其中23家子公司已完成全部逾期商票的兑付。

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公司尚有9家子公司存在逾期未支付商业承兑汇票合计1,707.27万元;截至2021年12月6日,公司9家子公司尚存逾期未支付商业承兑汇票合计755.98万元。

牧原股份指出,经公司核查,由于公司未及时收到部分持票人的有效提示付款申请,或持票人选择的清算方式不符合银行要求等原因,导致公司无法按时兑付商业承兑汇票。公司已积极与持票人、银行沟通,推动商业承兑汇票的顺利兑付,保障持票人的合法权益。

紧接着,公司在2021年12月8日公告称,经公司与持票人、银行积极沟通处理,截至目前,前述755.98万元商业承兑汇票已全部兑付完毕。

此外,针对市场关注的高毛利率等问题,牧原股份在曾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中做出解释。

针对公司固定资产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远高于同行业的问题,牧原股份称,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系公司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生猪养殖模式存在差异。

近三年又一期牧原股份的生猪养殖采用“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养殖模式,而同行业上市公司多采用代养模式。代养模式因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相对具有“轻资产”的特点;而全自养模式需公司自主投资建设生猪养殖场。故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公司固定资产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高、固定资产周转率较低。

除此之外,公司与各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存在差异,也是造成公司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收益率有所差异的原因。公司生猪养殖收入的比例远超过同行业上市公司。同行业上市公司除生猪养殖业务外,温氏股份还包括肉鸡养殖等、新希望还包括饲料业务和禽业养殖等、正邦科技和天邦股份还包括饲料业务等。这些业务的资产周转效率普遍高于生猪养殖。

牧原股份认为,与同行公司的差异化,也导致公司毛利率明显偏高。回复函称,牧原股份生猪养殖业务毛利率显著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主要原因系公司生猪单位成本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公司及各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种猪与仔猪来源、生猪产品结构和生猪养殖方式等存在差异。

猪价持续走低公司去年业绩仍盈利

随着猪肉价格的持续走低,牧原股份的业绩也大幅下滑。财报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8.22亿元。

公司日前披露的2021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为770亿-800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5亿-8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0.86%-76.32%;预计实现扣非后归属净利润为70亿-8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1.9%-76.86%。

虽然净利润处于同比下滑状态,不过相比其他猪企而言,牧原股份业绩表现已经不错。就目前披露2021年业绩的猪企个股来看,大部分公司处于亏损。

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出栏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但由于国内生猪产能逐渐恢复,2021年生猪价格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导致公司2021年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

公司同时提示,生猪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下降或上升),都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未来生猪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下滑,仍然可能造成公司的业绩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牧原股份今年3月23日披露的一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指出,今年1、2月份公司生猪屠宰板块未实现盈利。主要由于春节前屠宰厂投产节奏及节后屠宰量下降影响,整体屠宰量较少,目前屠宰板块人员近1万人,摊销费用相对较高。公司会通过提升产能利用率、拓宽销售渠道、优化销售结构、降低生产成本等措施支撑屠宰今年实现盈利。

牧原股份表示,公司会充分考虑债券持有人的利益,目前暂不考虑赎回可转债。公司非公开发行相关事项正在有序开展。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期授予5500余人,规模18亿元左右,目前已完成缴款与验资。

公司目前现金流情况稳定。今年1、2月份因节假日影响,实际销售天数少、销售数量低,存在一定的经营现金流流出。2月份之后,公司生猪销售会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经营性现金流也会逐步恢复到动态平衡状态。公司日常维持100亿元左右的资金储备,可满足日常生产经营需求。

公司从去年起实施更加主动的现金流管理,在目前市场情况下,除部分竣工工程的付款外,不安排新增的资本开支。公司当前授信规模整体稳定,融资现金流保持正向状态。下一步,公司将与合作金融机构加强沟通,增进互信;保障融资业务顺利开展。

从近两年的股价走势来看,牧原股份仍有阶段性的亮点,其在2021的2月22日创出92.53元的历史新高后,出现一波断崖式下跌行情,在7月28日下探至39.01元的低位,随后企稳回升。12月22日开启一波反弹,且在今年的2月10日攀升至62.68元的阶段高点。截至最新收盘,该股报54.11元,当前市值2880亿元。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标签: 短线交易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