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天津生态帮扶“三转变” 助力甘肃打造“金银山”-天天播报


(资料图)

中宏网3月14日电记者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了解到:天津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针对甘肃省部分脱贫县黄土高原风沙大、荒漠化和传统农业污染重、乡村环境不宜居等问题,将东部先进的生态环保理念、技术、人才、企业等引入当地,共同走出了一条以生态帮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打造生态致富林,转变风沙黄土面貌

针对华池县等自然条件和环境基础薄弱的偏远山区、革命老区脱贫县,大力发展苹果、蜜桃、沙棘、花椒等特色经济林,因地制宜培育蜂养殖、土鸡等林下经济,助力当地增强发展能力。在华池县、正宁县,天津市累计投入资金2158.75万元,共栽植油松、沙棘、红枫、国槐等生态林9300余亩,帮助两地森林覆盖率分别增长至35.1%和48.96%,有效减少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并通过退耕还林补助、脱贫人口参与苗林栽培、设立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为县级、村级和农户经济带来经济收入上亿元,上千户居民获得了生态林的“福利”。在古浪县这个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天津市累计捐赠山楂、红叶李、海棠、金枝槐、牡丹和芍药等苗木7.78万株,组织科技特派员、土专家、技术人员等技术力量因地制宜推广“大苗移栽、带土移栽、客土栽植”等栽植技术,既绿化美化了农村小游园和庄前屋后,又改善了古浪县生态环境,有效提升了沙漠产业的附加产值和观赏效益,重点支持建设的富民新村被国家林草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二、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转变农民耕种方式

为了实现脱贫县传统农业的高效低碳转型,津甘联合认定科技特派员291名,引进农业发展新技术、新品种300项,先后在靖远县、泾川县、静宁县等脱贫县建设温室大棚6370个,助力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景泰县是甘肃省产粮大县、畜禽养殖大县,但长期使用化肥、焚烧秸秆和直排畜禽粪污等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造成污染,还带来火灾、病虫灾害等隐患,2022年天津市帮助引入“种养业—有机肥—种植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建设有机水溶肥料生产线、生物菌肥生产线以及生产车间、成品车间等生产设施,帮助景泰县“变废为宝”,实现年产颗粒有机肥4万吨、水溶肥2000余吨,消耗处理秸秆6000余吨、牲畜粪便20000余吨,受益农户达2.5万余户。在泾川县,天津市投入资金2400多万元,打造泾汭河川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新建搭建日光温室98座、钢架大棚213座,建成青刀豆、朝天椒、甘兰、等绿色标准化蔬菜基地5214亩,培育了“泾丰”“回中”等有机蔬菜品牌,提升了当地农业增值空间和价值品质,泾川县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等称号。

三、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转变农村脏乱环境

为了加快甘肃省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自2021年开始津甘联合实施“百村振兴计划”,累计投入各类资金6.46亿元,帮助打造了富坪村、富民新村、贾洼村等一大批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坚持把生态环境整治与苗林清退、垃圾分类、群众治理等工作相结合,在镇原县解放村组织村民开展“千人十亩”义务植树行动,初步实现了“绿树环绕、鲜花盛开、瓜果飘香、风景如画”庭院和村庄环境整治提升目标;在永登县营儿村、泾川县牛家咀村等示范村开展“五清四治三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改造卫生厕所426户,拆除残垣、清理“三堆”260余处,栽植苗木、花草上万株,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和乡村建设档次;在碌曲县新寺村、榆中县哈班岔村开展垃圾分类、循环利用示范试点,动员村民们将垃圾干湿分离、垃圾做肥还田,既有效解决了厨余垃圾、田间尾菜等乱丢乱弃的陋习,又可把处理物转化为青储饲料和有机肥,达到“变废为宝、变旧为新、变丑为美、变脏为景”目的,持续完善乡村环境治理,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