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调查 > 正文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再现美丽漳州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曹瑞良 日前,漳州市区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进入竣工验收阶段,漳州市内河水环境通过三年的整治,旧貌焕新颜,昔日黑臭水体华丽变身,“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再现美丽漳州。

丰富的内河水系,是福建省漳州市主城区的宝贵资源和城市特色,然而,近些年,因为河道源头活水不足,导致水体流动性差、生态基流不足,使得内河成为城市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2014年漳州市启动了市区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驳坎河岸、拓通清淤、引水荡腐,致力于让背负着垃圾、污水的漳州内河重露清颜,2018年,漳州市入选全国20个“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并提出了新一轮的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打响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中建集团漳州市区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团队,跑步进场,从河道污染源整治工程、内河整治工程、农村污水整治工程、漳州市智慧排水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工程和厂网河一体化联合调度系统建设工程五个层面,全面开启了漳州市区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助力漳州打赢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

如今,随着漳州内河项目的深入开展,漳州市区内河水质得到明显提升,建成区内20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九十九湾、东环城河、三湘江等河段更是旧貌焕新颜,河水更清、河岸更绿、环境更美,河道“颜值”明显提升,逐步描绘出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秀美景象。

黑臭水体整治“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是排口,核心是管网”,控源截污是黑臭水体整治的关键。为彻底进行内河污染源治理,漳州内河项目项目部的员工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形成了污染源排水管网一张图。

为了将改造工作做实做细,漳州内河项目部多措并举,使用“撬井盖”的手动操作到管道内窥镜(QV)、CCTV机器人、无人机航拍等智能排查,一次次走访摸底,从建筑排水立管到室外排水管网、化粪池调查,地管调查,市政排水管网排查,排水口逆向溯源排查四个方面同步推进。排查共涉及:市区三大流域1851个河道排口(其中明渠排口1506个,暗涵排口345个);对与排水口相连的地下排水管(渠)网进行全面普查溯源,累计700公里的雨污水管进行清淤检测;将建成区的11个街道划分为177个排水分区,共计1054个排水单元(即小区、公建单位、城中村),累计排查8784个排水户、5280家沿街店面。

针对河道治理,漳州内河项目部坚持排查与整治相结合,采用“河道排口一张图”、“一河一方案”的方式,建立河道档案,特别是深入分析葫芦潭、泗洲河、脚桶港、诗浦港四条暗涵,采用CCTV检测技术、QV溯源排查、蛙人入涵排查、立体扫描技术等技术,摸清每个暗涵情况。

漳州全市主河道共有25条,总长约101.99千米,其中明渠90.41千米,暗涵11.58千米,通过努力,项目累计清淤共达33万立方米。此外,项目通过河道清淤、引水工程、曝气增氧系统、水生动植物构建、微生物群落培养,对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重建水生态平衡系统。项目还在河道上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河道情况,同步上传监测数据并与有关部门共享数据,实现河道进行垃圾打捞清理、底泥淤积、水质变化数字化。

解决城市污水的同时,开展农村污水专项整治行动是本项目的重点工作之一。以往农村污水横流,苍蝇蚊虫肆虐,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村庄,居住人口密度大,餐饮、洗车、农贸等污水未经过处理肆意排放,而且排放量较大,农村污水的排放,对漳州内河也造成很大影响。

为尽快解决农村污水排放问题,项目涉及三区一市的90个农村,均采取“泵站+处理站”的模式分散式处理。处理中一部分污水由提升泵站加压提升到市政主管,流至大型污水处理厂,一部分就地采用MBR膜工艺或+AAO工艺的处理站进行处理,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河道。项目共建设泵站101个、处理站62个,污水主管30万余米,纳管36万余米。项目对农污污水的治理,做到了“收集一片,整治一片,使用一处,巩固一片”的效果,为打造美丽的村容村貌,美化人居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标签: 农村污水 河道 内河 污水 水体

精彩推送